本文转自:人民网寒冬腊月,雪山巍峨。
在祖国西南边陲,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们驻守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里,与风雪为伍,与孤独作伴,用青春和勇毅书写着保卫祖国的壮美篇章。
一代又一代官兵扎根于雪山之巅,和当地老百姓共同讲述着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。
新春佳节,驻守边关。
普布江才摄永远在路上的“老阿妈”“今天我们去看老阿妈了。
”1月28日,詹娘舍哨所排长普布江才发来一段视频。
视频中的藏族老阿妈名叫扎西,是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村民。
几十年来,她奔走于险山峭崖间,为哨所的官兵们送信送物资。
三位老阿妈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后来,在她的影响下,村民次仁曲珍、达吉和普赤也踏上了这条路。
每次她们都要背上近50斤的东西,徒步5个多小时,才能抵达哨所。
这一送就是30多年。
她们从风华正茂的阿姐,变成两鬓斑白的老阿妈,哨所的战士们不断轮换,她们上山的脚步从未停止。
自家种的白菜、土豆、油白菜……是老阿妈当年背筐里最常见的东西,也是哨所官兵们最珍视的食物。
采访中,记者得知那时候阿妈们的生活并不富裕,经常去村里的商店赊欠。
对此,69岁的次仁曲珍风轻云淡地说:“再困难也不能让孩子们饿着。
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,是解放军换来的,要学会感恩。
”每次上山,老阿妈们还会“露一手”,给官兵们做油饼。
“哨所里的每个人都吃过阿妈做的油饼,就是家的味道。
以后我们走到哪里,都不会忘记。
”一位老兵说。
“只要他们喜欢,我就一直做。
”61岁的普赤笑着说。
20230年6月,到哨所的沙石路通了。
20237年,到哨所的索道建成,运输物资比以前方便了,但老阿妈们上山的脚步还是没有停。
“习惯了,没事儿就想上去看看。
”63岁的达吉说。
临近春节,她们又约着上山去看“兵儿子”们了。
说起老阿妈们背送物资的故事,东嘎拉哨所7班班长蒋先茂不禁感慨:“我们背一趟都不容易,更何况是几位老人呢。
很多老兵退伍后,还会经常给老阿妈打电话发信息,时刻挂念着她们。
”官兵们通过手机APP下单点菜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哨所里有了保鲜柜,新鲜蔬菜随时供应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如今,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“雪域配送”直达哨所,官兵们通过手机APP就能下单,新鲜蔬果、海鲜等一应俱全。
“听老兵讲过去的事儿,简直无法想象,我们赶上了好时代。
”刚刚入伍的新兵田森安说。
连队要事日志上的“喜事儿”20238年12月8日,则里拉哨所官兵马卫生在连队要事日志上写到:今天,到连队的油路通了。
凹凸不平的土路、窄路一去不复返了!20239年2月10日,则里拉哨所班长闫俊起在连队要事日志上写下这样一段话:这一天,我们通电了!同志们特别开心,觉得特别不可思议。
这一直是个难题,每一代人都在努力,终于圆梦了!20239年5月21日,亢远强在连队要事日志上郑重其事地写下:这一天,水管接通了,水通到了哨所里!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,路、电、水不过是最基本的要素,但在平均海拔4500以上的哨所里却是奢侈品。
“没想到我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。
”闫俊起至今回想起来,都难掩激动。
化雪取水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连队要事上的“喜事儿”远不止这些。
聊起以前的“苦”日子,老兵们连连摇头。
“路通了,就有盼头了。
没有电,只能靠发电机。
发电机还经常‘罢工’,半夜在寒风中修理是常事儿。
即便这样,它还是宝贝一样的存在。
”则里拉哨所连队指导员郎晓龙说,“有一年除夕,正准备吃年夜饭,发电机又出故障了。
大家借着烛光匆忙吃了几口,赶紧去修理,不然要耽误事儿的。
”没有水的日子里,囤雪是常规操作。
“一桶雪得用一天时间才能化开。
化雪还有技巧呢,桶里必须预留部分水,再放到炉边才行。
”虽然水管从山下接到了哨所,但冬季气温降到零下几十度,水管结冰,化雪取水的传统依然不能丢。
“洗衣做饭用的都是雪水,还是要珍惜。
”垭口哨所班长文盛高笑着说。
有水有电,官兵们也有条件洗上热水澡了。
“简直太幸福了。
”“相信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。
”憧憬起未来,闫俊起笑了。
哨所里的60多封“情书”前往詹娘舍哨所并不容易。
从山下到哨所,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,但在大雪封山的时候得走一个多小时。
上山的路被40—60公分厚的雪完全覆盖,班长常科一直叮嘱:“别着急,看好脚下,踩稳了——”即便这样,大家还是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迈进。
詹娘舍,藏语意为“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”。
海拔4655米,兀立山尖,四周全是85度坡度的悬崖峭壁。
再加上常年被云雾环绕,因而又被称为“云中哨所”。
这里自然环境恶劣,气温常年在零下几十度,尤其冬季雪灾频发,又被称为“雪山孤岛”。
每年进入10月,这里就会进入封山期。
因此,官兵们会早早囤积生活物资。
“边关有我,请祖国放心”。
普布江才摄采访时,因送物资的索道出了故障,官兵们只能先徒步下山,再徒步背运物资上山。
这一次,他们要运送一些做书柜的板材。
“在这里最苦的不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抗,而是与漫长的寂静和孤独作伴,今年我们准备增加一些书籍,满足大家的读书需求。
”常科说。
进入哨所,大家一个感受——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
常科说: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,大家都很满意。
而且上级领导非常重视官兵们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”精心装裱起来的信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来自陌生人的信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在哨所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封封被精心装裱起来的信。
落款都是:詹娘舍哨所全体官兵(收)。
“我长大也想当兵,我知道你们心里的苦说不完,谢谢你们。
”“你们是永远的榜样,是民族的楷模。
”“你们所做的不是没人知道,因为你们,我感到很自豪。
”“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,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!你们是最可爱的人。
”……这些信来自全国各地,虽未曾谋面,但一字一句都是写信人对哨所官兵们的致敬。
官兵们说经常会看这些信,怎么都看不腻。
“祖国越来越强大,知道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支持,我们就更有底气站在这里。
”老兵范昭府说。
本文转自:人民网寒冬腊月,雪山巍峨。
在祖国西南边陲,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的官兵们驻守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里,与风雪为伍,与孤独作伴,用青春和勇毅书写着保卫祖国的壮美篇章。
一代又一代官兵扎根于雪山之巅,和当地老百姓共同讲述着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。
新春佳节,驻守边关。
普布江才摄永远在路上的“老阿妈”“今天我们去看老阿妈了。
”1月28日,詹娘舍哨所排长普布江才发来一段视频。
视频中的藏族老阿妈名叫扎西,是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村民。
几十年来,她奔走于险山峭崖间,为哨所的官兵们送信送物资。
三位老阿妈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后来,在她的影响下,村民次仁曲珍、达吉和普赤也踏上了这条路。
每次她们都要背上近50斤的东西,徒步5个多小时,才能抵达哨所。
这一送就是30多年。
她们从风华正茂的阿姐,变成两鬓斑白的老阿妈,哨所的战士们不断轮换,她们上山的脚步从未停止。
自家种的白菜、土豆、油白菜……是老阿妈当年背筐里最常见的东西,也是哨所官兵们最珍视的食物。
采访中,记者得知那时候阿妈们的生活并不富裕,经常去村里的商店赊欠。
对此,69岁的次仁曲珍风轻云淡地说:“再困难也不能让孩子们饿着。
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的,是解放军换来的,要学会感恩。
”每次上山,老阿妈们还会“露一手”,给官兵们做油饼。
“哨所里的每个人都吃过阿妈做的油饼,就是家的味道。
以后我们走到哪里,都不会忘记。
”一位老兵说。
“只要他们喜欢,我就一直做。
”61岁的普赤笑着说。
20230年6月,到哨所的沙石路通了。
20237年,到哨所的索道建成,运输物资比以前方便了,但老阿妈们上山的脚步还是没有停。
“习惯了,没事儿就想上去看看。
”63岁的达吉说。
临近春节,她们又约着上山去看“兵儿子”们了。
说起老阿妈们背送物资的故事,东嘎拉哨所7班班长蒋先茂不禁感慨:“我们背一趟都不容易,更何况是几位老人呢。
很多老兵退伍后,还会经常给老阿妈打电话发信息,时刻挂念着她们。
”官兵们通过手机APP下单点菜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哨所里有了保鲜柜,新鲜蔬菜随时供应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如今,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“雪域配送”直达哨所,官兵们通过手机APP就能下单,新鲜蔬果、海鲜等一应俱全。
“听老兵讲过去的事儿,简直无法想象,我们赶上了好时代。
”刚刚入伍的新兵田森安说。
连队要事日志上的“喜事儿”20238年12月8日,则里拉哨所官兵马卫生在连队要事日志上写到:今天,到连队的油路通了。
凹凸不平的土路、窄路一去不复返了!20239年2月10日,则里拉哨所班长闫俊起在连队要事日志上写下这样一段话:这一天,我们通电了!同志们特别开心,觉得特别不可思议。
这一直是个难题,每一代人都在努力,终于圆梦了!20239年5月21日,亢远强在连队要事日志上郑重其事地写下:这一天,水管接通了,水通到了哨所里!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,路、电、水不过是最基本的要素,但在平均海拔4500以上的哨所里却是奢侈品。
“没想到我成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。
”闫俊起至今回想起来,都难掩激动。
化雪取水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连队要事上的“喜事儿”远不止这些。
聊起以前的“苦”日子,老兵们连连摇头。
“路通了,就有盼头了。
没有电,只能靠发电机。
发电机还经常‘罢工’,半夜在寒风中修理是常事儿。
即便这样,它还是宝贝一样的存在。
”则里拉哨所连队指导员郎晓龙说,“有一年除夕,正准备吃年夜饭,发电机又出故障了。
大家借着烛光匆忙吃了几口,赶紧去修理,不然要耽误事儿的。
”没有水的日子里,囤雪是常规操作。
“一桶雪得用一天时间才能化开。
化雪还有技巧呢,桶里必须预留部分水,再放到炉边才行。
”虽然水管从山下接到了哨所,但冬季气温降到零下几十度,水管结冰,化雪取水的传统依然不能丢。
“洗衣做饭用的都是雪水,还是要珍惜。
”垭口哨所班长文盛高笑着说。
有水有电,官兵们也有条件洗上热水澡了。
“简直太幸福了。
”“相信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。
”憧憬起未来,闫俊起笑了。
哨所里的60多封“情书”前往詹娘舍哨所并不容易。
从山下到哨所,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,但在大雪封山的时候得走一个多小时。
上山的路被40—60公分厚的雪完全覆盖,班长常科一直叮嘱:“别着急,看好脚下,踩稳了——”即便这样,大家还是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迈进。
詹娘舍,藏语意为“鹰都飞不过去的地方”。
海拔4655米,兀立山尖,四周全是85度坡度的悬崖峭壁。
再加上常年被云雾环绕,因而又被称为“云中哨所”。
这里自然环境恶劣,气温常年在零下几十度,尤其冬季雪灾频发,又被称为“雪山孤岛”。
每年进入10月,这里就会进入封山期。
因此,官兵们会早早囤积生活物资。
“边关有我,请祖国放心”。
普布江才摄采访时,因送物资的索道出了故障,官兵们只能先徒步下山,再徒步背运物资上山。
这一次,他们要运送一些做书柜的板材。
“在这里最苦的不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抗,而是与漫长的寂静和孤独作伴,今年我们准备增加一些书籍,满足大家的读书需求。
”常科说。
进入哨所,大家一个感受——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
常科说: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,大家都很满意。
而且上级领导非常重视官兵们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”精心装裱起来的信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来自陌生人的信。
人民网李海霞摄在哨所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封封被精心装裱起来的信。
落款都是:詹娘舍哨所全体官兵(收)。
“我长大也想当兵,我知道你们心里的苦说不完,谢谢你们。
”“你们是永远的榜样,是民族的楷模。
”“你们所做的不是没人知道,因为你们,我感到很自豪。
”“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,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!你们是最可爱的人。
”……这些信来自全国各地,虽未曾谋面,但一字一句都是写信人对哨所官兵们的致敬。
官兵们说经常会看这些信,怎么都看不腻。
“祖国越来越强大,知道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支持,我们就更有底气站在这里。
”老兵范昭府说。
目录
- 1 高堡奇人第一季
- 2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最新神马挂灯
- 3 黎明前的暗战电视剧全集播放
- ▪ 在线看的免费网站
- ▪ 国产ar高清视频视频
- 4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
- ▪ 爱死机第一季在线观看
- ▪ 午夜免费的国产片在线观看
- 5 啦啦啦啦啦影院在线观看6
- 6 火舞风云电影完整版哪里看
- ▪ 太极张三丰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电影
- ▪ 最近妹妹的样子有点怪结局
- ▪ 泰国电视剧一诺倾情
- 7 野花韩国视频在线观看5
- ▪ 第三种爱情电影免费完整版在线观看
- ▪ 一个人在线电影免费观看
- ▪ 成人性色生活片免费看成人性
- ▪ 妈妈的朋4中字线观清
- ▪ 范冰冰苹果HD在线观看
- 8 女生宿舍电影免费3中文字幕
- ▪ 女子奇袭队演员表角色
- ▪ ChinaTV腹肌体育生开飞机
- ▪ 好男人视频最新免费高清完整在线观看2018
- ▪ 沧海电视剧全集免费
- ▪ 两女一杯在线观看
- ▪ 国色天香视频资源网在线观看
- ▪ 一周的朋友电影
- ▪ 中文乱码字幕无线观看
- 9 乘风破浪免费看完整版
- ▪ 开始跟父母玩起了三人
- ▪ 亚洲激情在线
- ▪ 日本公妇在线观看中文版
- 10 80天堂网
- ▪ 星星动漫无删减在线观看
- ▪ 多p精品视频在线播放
- ▪ 联合早报中文网南略网下载
- ▪ 巨星的小矫情泰剧在线观看
- ▪ 回马枪电影
- 11 美国十次啦唐人社
- ▪ 法医秦明电视剧
- ▪ nvwang
- ▪ 女神降临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
- ▪ 旋风少女第一季全集免费观看
- ▪ 奇奇动漫
- 12 解忧公主
- 13 新世界 韩国
- 14 骑在突出的木棒上的感觉视频
无人区高清在线观看《无人区高清在线观看》由来
编辑无人区高清在线观看《无人区高清在线观看》起源